首页 关注 > 内容页

珠三角经济“半年考”:深圳增速领跑、珠海工业增长第一,东西两岸探路产业共赢

时间 : 2023-07-29 18:11:4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广州报道

近日,广东各地市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出炉。哪些城市经济实现反弹?哪些城市新动能增长强劲?


(资料图)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珠三角九市上半年GDP合计超过5.12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八成。深圳仍是广东经济总量第一大市,上半年GDP突破了1.6万亿元,广州则紧随其后,上半年GDP突破1.4万亿元。

深圳是九市中增速最快的城市,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3%,紧随其后的中山、佛山增速分别达5.5%和5.2%。珠海、惠州、江门等上半年GDP增速高于全省增速。

珠三角经济呈现体量大,企业数量多,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特点。面对上半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各地加快各项制造业大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随着虎门二桥、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开通或建设,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将迎来调整和融合。从上半年来看,深圳和中山已经迈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突破性一步,计划共建珠三角首个跨市经济合作区域,改写大湾区内产业新格局。

广深两城经济总量超3万亿

广深作为广东经济的“双子星”,今年以来两大城市的传统支柱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从目前环境来看,广州一方面受制于石化、电子、汽车产业的需求下滑,另一方面新产业动能仍处于量的积累。上半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仍下跌0.9%。

近年来,广州一直着力于扭转以往制造业占比下滑的势头,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和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十大重点产业。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融合发展中,塑造竞争新优势、催生行业新业态、打造增长新路径,是培育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发创新力度加大、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金融服务功能增强的支撑下,上半年广州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医药制造业两条加速发展的产业赛道。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量增长1.1倍,其配套设施的充电桩也快速扩容,产量增长21.3%。医药制造业也逐步在上半年释放产能,剔除新冠检测试剂生产影响后,上半年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7%,增速比一季度提升8.3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在全球商贸往来正常化背景下,线下消费和服务持续回补,广州在二季度上演反弹。今年上半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4130.69亿元,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GDP增速提升2.9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深圳GDP则实现16297.6亿元,同比增长6.3%,在一线城市中增速仅次于上海。投资在上半年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上半年,深圳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47.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4.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6.3%。

深圳过去是一个以IT产业为核心的城市,现在正在成为一个新能源城市。如今,深圳新能源相关企业有2.4万家,占全市GDP比重在15%左右,几乎和金融业相当。

核心大城市已成为前沿基础科学研究、重大产业创新与高竞争力产业集群的聚集地,对城市群发展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广州、深圳作为广东的龙头城市,应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领先企业的引领作用,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同时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和畅通产学研体系,做大做强全球排名第二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再上新台阶。

今年,深圳还计划推动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深汕汽车城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将重点建设半导体关键材料的研发、中试、放大基地,为电子信息行业提供基础原料支撑及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构建“5+3”产业体系,助推深圳市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

据了解,深圳目前正在制订《深圳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优化产业布局。除了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协作,进行优势互补、差异化布局,全国范围内还将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地区的产业、技术合作。

佛山、珠海工业维持高增速

在广东提出“制造业当家”的新战略部署下,珠三角既是广东制造业的定盘星,也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路者。

过去四十多年,珠三角一跃而成世界工厂,从制造业规模来看,珠三角九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超过八成。其中,佛山、东莞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占比保持在50%左右的城市。

今年上半年,佛山生产总值为6070.77亿元,同比增长5.2%,规上工业增加值更是同比大增7.2%,较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增速为全省第一。

多个支柱产业表现突出,佛山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前十的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增长21.3%、12.2%、11.4%、11.0%、6.7%。

尤其是今年以来,佛山氢能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路。3月31日,“南海产”氢燃料汽车飞驰科技新车正式下线,填补了南海燃料电池整车制造的空白,美锦能源氢能科技园一期,预计达产后年产能可达5000台。如今,佛山已聚集了超过150家氢能的企业和项目,基本覆盖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

同为万亿城市、制造业大市,东莞上半年工业生产则持续承压。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79.57亿元,同比下降5.9%,增速比1-5月提高0.7个百分点。

2022年,东莞GDP虽然再次站上万亿,但增速仅为0.6%,外贸订单不足的危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到今年。

从主导产业来看,上半年东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7.4%,跌幅比1-5月分别收窄0.6个、0.5个百分点。

尽管当前东莞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但东莞自今年以来着手新一轮“走出去,请进来”,以此推动产业的新一轮跃升。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在东莞招商引资过程中,外资企业宛如一汪活水,能给原有企业带来创新技术、创新思路和差异化的经验,尤其在东莞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东莞的外贸困境,也是广东省内一些城市的缩影。7月25日,广东省政府亲自到东莞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东莞要举全市之力稳住工业基本盘,坚持稳存量、拓增量、挖潜量并举,精准发力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座谈会上,广东再次明确,省市联动再研究出台一批稳外贸措施,探索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带”等模式,全力稳定加工贸易份额,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打造电子元器件等集散枢纽。

在佛莞之后,珠海则成为今年的亮点,上半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766.14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在珠三角九市中仅次于佛山。

其中,制造业增加值684.23亿元,增长7.8%。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4+3”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增加值593.04亿元,增长9.4%,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7.4%。

传统的制造城市中山则在今年开启经济增长的新路径。

上半年,中山走出工业负增长的阴霾,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在中山提出的“新十大舰队”当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9%;医药制造业增长41.9%;食品制造业增长6.9%。

其他城市,江门、惠州、肇庆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2.1%和0.5%。

东西岸城市产业协作新突破

广东提出,对标世界一流谋划珠三角地区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度融合。

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内城市合作发展的关键。到了今年6月,深圳和中山携手共建珠三角首个跨市经济合作区域,为大湾区产业协同和一体化融合发展探新路。

据了解,合作区域选址中山翠亨新区和火炬开发区,总面积66平方公里。根据规划,区域内将建设“一中心、三基地”,即翠亨城市新中心、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高端制造合作基地和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

为深化一体化发展,此次与合作区域一同亮相的还有深圳宝安九围国际总部区。两个区域将开展联合招商,打造“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等合作模式,共同做大经济增量,实现双赢。

不少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新盛世机电制品(中山)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齐荣对深中经济合作区建设充满期待。他说,公司已在深圳宝安布局研发端,制造端放在中山翠亨新区,此次深中深化合作,有利于企业实现“1+1>2”的倍增效应。

此外,火炬开发区还通过与广东省光电技术协会、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3家协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瞄准深圳“20+8”产业集群整合行业资源,预计可实现招引项目投资约170亿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合作区是两城之间的合作,也是珠江口东西两岸跨都市圈的合作,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一种新的合作方式。此次深中携手探索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对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

2023年,珠三角九市GDP增长预期目标均超过5.5%,绝大多数设为6%或以上。

广东省国研数治研究院执行院长熊义刚认为,大湾区内部的产业分工总体上维持着广深作为研发、专业服务、行政等中心总部,东莞、佛山、中山等地主要作为生产基地的局面。

熊义刚建议,广东省在大湾区建设的框架下,还需强化产业规划的统筹协调力度,要更多走出广东、面向全球招商引资。各市要在大湾区相关规划框架下做好产业协同工作,深圳重点要通过制度改革挖掘产业空间的潜力,莞佛等地要重点优化营商环境,补齐社会、民生、文化等软环境的短板,向苏州等二线城市学习和竞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