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新歌《罗刹海市》持续爆火。
一方面引发了巨大争议,网友们开启了那英、汪峰、杨坤等人短视频账号的打卡之旅。
(资料图片)
一方面也是掀起了翻唱风潮,各个版本的《罗刹海市》诞生,诸如戏曲版、相声版等。
对于这首新歌来说,在专辑介绍中已经明确说明:
“《山歌寥哉》是继《弹词话本》后,结合了聊斋文本与民间曲牌印象的主题概念专辑,此系列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音乐生态。”
但是却引发了全民解读,更是因为刀郎特别的往事,让争议持续。
对于一个首歌曲的如此解读,放眼整个华语乐坛都是少有的。但是不管如何解读,起码在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点也是这张专辑的目的之一。
央广网发文力挺,在文中通过聊斋学家马瑞芳的解读,肯定了《罗刹海市》对经典推广的作用,对优秀传统文艺作品的不断创新演绎的价值。
文中说道“一首歌是否好听,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评价自然不同,对歌词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
当然,“相比一首歌、一张专辑、一段往事,经典文化中更丰富、更精彩的故事与内涵是等待更多文艺创作者去发掘的宝藏!”
这显然是如今的文艺创作者所欠缺的。
尤其音乐人。
在流量时代,所追求的都是流量和热度,忽视了对内涵的挖掘和表达,也是导致如今华语乐坛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聊斋学家马瑞芳说道,“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哲理的故事。”
在《罗刹海市》文末写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这揭示蒲松龄当时所处的社会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反而是一些无学之人青云直上。这是与蒲松龄的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因为他就是那样一个得不到重用的人,所以才写了很多批判作品。
聊斋学家马瑞芳认为,“刀郎在歌曲中借鉴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能够引发大家再度关注到《罗刹海市》,这是一个好现象。”
在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宣扬方面,这一次刀郎功不可没。
南京大学文学院苗怀明教授也表示:
“刀郎借这篇《罗刹海市》重新演绎,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嘲讽,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重新演绎也是有深度的。用流行歌曲演绎古代小说名著,非常成功,值得肯定。”
“我愿意解读为刀郎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嘲讽,不是具体针对哪个人,这样他的歌曲才更有意义。作为一个古代小说研究者,我支持刀郎的这种创新,很喜欢他的歌曲。”
当然,单从歌曲来说,这首歌也是极为独特另类的。
初听时,或许晦涩难懂;
再听时,句句解读,饶有兴致;
最后,竟然直接上头了。
既有韵味十足的民乐小调,也有文化底蕴和社会深度。
“含蓄委婉,又辛辣讽刺,看似无怒无骂,实则什么情绪都发泄出来,什么都说了都骂了。”
这样的作品方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作品,它并不是简单的在于批评讽刺,而是具有着真善美和正能量的表达和传递。
这也就是整张专辑所要做的,以己之“视界”,遥探他之“视界,合时代之烙痕,承古今以《山歌寥哉》。唱民间的歌说民间的事。
这是刀郎所唱响的时代“山歌”。
歌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切都是为了更为美好的社会,不单单是批判而批判。
其实回顾这四年来,刀郎一个个专辑基本上都是如此。
开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进行着时代表达。
2020年的《弹词话本》,刀郎依托话本和戏曲,结合苏州评弹、昆曲及吴语,琵琶、三弦与曲笛创作而成。
在2013年隐退之后,刀郎便开始筹备,一开始只是想要将苏州弹词与当代流行音乐融合起来,在一次次尝试之后,最终决定将创作内容转向研究话本人物。
因为一切都是因人而生。
所以进行了大量的采风调研,方才制作了这张专辑。
然后是同年的《如是我闻》专辑,这是依托《金刚经》创作而成。
2021年的《世间的每个人》,意象源自新疆,歌曲更具诗意,有着超现实与象征主义的结合。更是有着流传在中亚等地区的乌徳琴Oud和嘟嘟克Duduk,融合了众多音乐元素,电子、流行、民族、摇滚、乡村、布鲁斯等。
而这三张专辑,都是刀郎在2013年隐退之后,花费大量心思,潜心创作而成。当然,也包括如今的《山歌寥哉》。
最早刀郎是潜心于西域民乐,而如今这都是扩展和创新,但一脉相承。虽然不同于《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样的流行情歌,但如今这样植根于民乐、传统文化的创作更是极具意义和价值。
这在当下的华语乐坛是稀缺品。
曾经的刀郎被各路音乐人炮轰、抨击,可是回顾这十余年来,这些曾经炮轰他的人又给整个乐坛带来了什么。
口口声声说刀郎的歌让中国流行音乐倒退了15年,是流行音乐的悲哀,太俗,是垃圾,可是他们口中所谓的高雅是否支撑起了华语乐坛。况且不少人也早已堕落不堪了,混迹于各种综艺,吃着老本,毫无建树,成为了大众的笑料。
反观刀郎,用了近十年时间,不断挖掘民乐和传统文化,潜心创作,真正的在用心做音乐,一回归就是掀起热潮,让整个华语乐坛都震动了。
所以谁悲哀,谁堕落,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