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朱广盛
北湖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形成了师友相传的教育传统,而且成绩斐然,俨然成为扬州教育的高地。这里不但有北湖第一名师范荃,还有著名塾师王祖修、郭嗣龄、陈俨、李裕滋、常鸿仪等人,为当地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范荃为北湖地区明末清初最富影响的塾师之一,培养出了一批很有成就的学者,这些学者日后成为北湖乃至扬州地区的教育及学术文化事业的中坚力量。郭嗣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接过范荃教书育人的接力棒,薪火相传,培养了一大批弟子。
郭嗣龄,字玉山,号引年,又号述堂,江都人。他是郭光之子,居北湖黄珏桥。郭氏一生,严气正性,动循礼法,事亲孝,交友诚,居官廉,处家俭,立名节,暗室勿欺,衾影无愧,与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廉”的陆稼书先生相辉映。
郭嗣龄堪称北湖学霸。师从北湖第一名师范荃学习时文法,自言“先生生北湖之滨,教授生徒,由乡里而郡国,四方之士,争以出其门为荣”。范荃教授时文,有完善的体系,以王文恪为祖,辅以思泉、震川。因明代举子业最擅名者,前则王鏊、唐顺之,后则震川、思泉。明代学者王鏊,谥号“文恪”,世称“王文恪”。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诗文名重一时,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由于范荃教书有方,郭嗣龄学而得法,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授松江府学教授,司铎松江府近六载。雍正元年(1723)任浙江同考官。分校浙江乡试卷时,时文体尚骈,往往肤泛不切,述堂得金澳卷,力荐之。主司苦其文荒寒淡寂,置第二人,述堂大哭,以为非元不足以挽回风气,其以文自任如此,至今称之。
郭嗣龄以教授学生闻名天下。在其尚未及第之时,就以文章名闻天下,四方求教之负笈者不计其数。在浙江任上,郭嗣龄因母病告归,回乡后生活贫困。《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三记载:郭嗣龄“为仲父后,以孝闻,家贫授徒,积脩脯为兄嫂营丧”。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是拿起了教鞭,靠教授子弟为生。“以文章教其子弟,扬州之士翕然从之,故扬之文开于郭氏,郭氏之学则受之于荃。”他发扬光大了范荃的教学传统,守师训,郭嗣龄尽得范荃时文教学精髓,精研宋儒理学,授以经史古文之学。四方从学者甚众,至数百人。当年适逢胡京蒙学使督学江南,力正文体,郭氏门徒,选拔殆尽。郭嗣龄教学成果卓著,弟弟郭彭龄、侄子浤沅、长源,女婿谢明庚,相继登科甲。天下论举子业者,推江都郭氏一门。郭嗣龄的弟子不仅遍布扬州,在上海松江也有不少高足。以经学名世的陈祖范,当年就曾得到松江府教授郭嗣龄指授,为雍正元年进士。
郭嗣龄诗文俱佳,有《古文偶存集》《玉山集》《印山堂诸制艺稿》等,但各书表述有异。《扬州历史人物辞典》载,著有《述堂诗存》二卷。其《玉山集》二卷,有焦里堂手钞诗文集本。《江淮英灵集》称拾存稿若干卷,时文稿最多。遗憾的是,这些著作如今已难寻觅。唯《江淮英灵集》收录其《题松江童子张延年小言集五古》长诗一首:“八岁小童子,书卷不释手。更能运妙腕,筋骨竞颜柳。字大径如箕,下亦圆于斗。一时贤长令,延致惟恐后。亲见落笔时,惊叹曾未有。复试以小言,锦心而绣口。我习闻阿翁,交游绝不苟。闭户著名山,校书穷二酉。不谓陋若予,翁竟许为友。每服翁诒谋,累积良孔厚。是翁生是子,造化岂其偶。翁年虽予齐,迥异子衰朽。日视儿诗文,芳名不胫走。才调既神奇,器尤堪大受。翁乐在天伦,优游登上寿。”五言古风明白如话,妙趣横生。另有文章一篇,见于浙江图书馆藏刘维谦撰《诗经叶音辨讹》八卷。此书为考证《诗经》古音而作,对《诗经》305篇的押韵字逐一详注。作者刘维谦,字让宗,自号双虹半士,松江人。卷首有郭嗣龄序,对刘维谦的治学用功大加赞赏,也让我们得以一窥郭嗣龄的文采风貌。
郭嗣龄热心公益,参与重修开元寺。北湖开元寺在白茆湖之南,离黄珏桥二三里。相传建于唐开元时,按《唐会要》记载:天授元年十月二十九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开元二十六年元月一日改为开元寺。康熙初年,古开元寺被大水冲毁,寺庙里面的僧人四处化缘。雍正年间,里人焦淇、焦灜、郭嗣龄等重修。清代焦循编写《北湖小志》之时,开元寺地名犹在,寺已不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今江都大桥镇的开元寺与北湖开元寺恐非迁移关系,大桥开元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移至镇西三丰村,而据《北湖小志》记载,北湖开元寺雍正年间尚在重修,足见两寺虽同名,实非一回事。
作者简介:
入行教师13载,转型传媒20余,爱上扬州文化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