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湖北十堰市紧锣密鼓地把“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普配到村卫生室。十堰市有卫生室1868个,将配置1856个,配置率达99%。2023年上半年启动,年底前计划完成40%,2025年全部完成。这对留守的农村心脑血管老年患者而言是最大的福音。
据悉,十堰市是全国首个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到村卫生室的地级市。
十堰市卫健委领导检查AED配置进展 通讯员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堰普配“救命神器”到村开全国之先河
5月9日,十堰市政府印发了《十堰市城乡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实施方案》,该市将用3年时间在城乡公共场所、村卫生室、公办中学、物业小区等处配置3200—64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至此,“救命神器”进村全面铺开。
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是一种便携式的急救设备。研究表明,心搏骤停时,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CPR),3-5分钟进行AED除颤,将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4月13日,“救命神器”进入湖北郧西县店子镇天宝山村,这是湖北十堰“AED进村入校活动”的第一站。天宝山村党支部书记吴永忠激动不已:“我们农民也懂AED救命技术了!”据吴永忠介绍,现在村里除了老年人之外,基本上没有文盲,初中文化水平是比较普遍的,参加培训的大部分村民都反馈说能学会这些急救知识。
天宝山村位置偏僻,遇到紧急情况,120很难及时赶到,个别地方,崇山峻岭,救护车根本就不能直接到达施救点,千钧一发时刻,有的急救医生只能把患者背上救护车。就是这样,也常常错过黄金抢救时间。村民首先想到的是村医,但因为没有救助设备,村医也无能为力。
十堰市卫健委组织医生在天宝山村开展急救培训 通讯员供图
像天宝山这样的偏僻山村在十堰是非常普遍的。十堰市属于秦巴山脉,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对留守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而言,发病往往就意味着丧命。村民们常常为此焦虑不安。有了“救命神器”,村民们就有了指望,有了底气。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医疗科技公司波士顿科学联合百度指数发布的《2022心脑血管健康趋势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网民对冠心病和中风的关注度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尤其是18-24岁人群关注度最高。
相对城市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偏远农村的患者更需要“救命神器”。
十堰市急救中心主任刘家敏曾多次发表论文并公开呼吁,要直面城乡急救资源差距和短板,把急救资源配置到基层去。在城市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时,农村地区也应该同步配置。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每10万人配置100—200台AED,十堰市320万人,配置3200—6400台,主要配置在城乡公共场所300余处、村卫生室1856个、公办中学(含中专技校)215所、物业小区1000余家等。
确保“救命神器”既要买得起又要用得来
“救命神器”对医疗资源相对贫乏的乡村而言无疑是生命救星。但是“救命神器”的经费来源却是个老大难问题。
在调研了乡村医疗资源严重缺乏及乡村留守老人存在急救困难的情况后,十堰市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对“救命神器”的经费来源给予保障。按照财政支持、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资金。市、县两级财政按属地原则,对AED购置及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运行维护费用提供支持或补贴。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估机制。由负责执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单位将AED纳入固定资产管理,或将资产划拨至配置单位进行管理,确保资金和资产安全。鼓励通过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资金,非定向捐赠AED纳入政府统一布点安排。倡导非公共场所的单位及家庭个人,自愿购置AED。
有了“救命神器”,如果不会用,还是救不了命。只有教会乡村卫生室医生学会正确使用,才能让“救命神器”真的“神”起来。
十堰市卫健委联合有关部门制定统一的急救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整合全市急救中心(站)培训资源开展普及培训。将AED使用技能纳入应急知识普及培训内容,加强配置点位人员AED使用技能的培训和复训工作,使用培训和配置安装同步进行,确保参训人员熟练掌握AED使用要领。各级政府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急救培训。市委宣传部加强对社会公众开展AED的使用宣传,协调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对AED配置、投放、救治成功案例等进行宣传报道,围绕AED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开展公益宣传。
十堰市卫健委组织开展AED公益集训 通讯员供图
十堰市卫健委安排,首先把40台AED分发给十堰市城区和七个县市区,配置在15所高中、十大广场和部分大型交通枢纽、文体旅游中心、商场等公共场所。十堰城区安装后,十堰市急救中心和湖北医药学院技能培训中心,在4月7日举办了心肺复苏AED急救公益集训,培训70家单位460名员工。今后将有计划逐步对乡村医生展开分批次集中培训。
十堰市急救中心主任刘家敏表示,要为全市1868个村卫生室配备AED,政府支持是一个方面,若想可持续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才是关键。天宝山村的两台AED就是上药科园信海医药十堰公司捐赠的。
十堰市急救中心科教培训科科长杜成芬担心,不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AED形同虚设,这就倒逼急救培训下乡的步伐。在做急救培训工作时,她发现,大多数农民没有急救意识,不明白急救的重要性。村民普遍认为养儿防老、挣钱防老,却从未考虑过意外可能会随时到来。不少村民甚至有抵触心理。杜成芬表示,有句俗话是“好的不灵,坏的灵”。她们去村里培训,很多人都担心一语成谶,不愿听心脏病、猝死之类的话,有着自我欺骗式的逃避心理。因此,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救命观对全面普配“救命神器”也同等重要。如果村里有了而且也有专职村医会正确使用,而老百姓因为封建迷信、讳疾忌医拒绝使用,“神器”再“神”依然救不了命。只有观念彻底改变,科技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其价值。
搭建“救命网”让“救命神器”时刻在线
AED配置应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为此,十堰市依托急救中心和各县市区120指挥中心调度系统建立AED智能化配置应用信息管理平台,将全市AED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AED位置信息、品牌型号、配置单位、功能状态、日常检查、维护保养、使用记录等实时在线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平台功能,逐步实现与120院前急救调度系统等平台互联互通。实行呼救分级分区管理,市、县两级120指挥机构在呼救者需要使用AED设备时进行及时指导。建立全市AED社会公众查询平台,方便社会公众查询使用,同时切实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AED电子地图、导航和远程管理系统,方便公众查询和使用。